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产汽车品牌营销费用占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产汽车品牌营销费用占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医药企业一年研发支出306亿,但销售费用高达1781亿,究竟是什么原因?
最近《我不是药神》的火爆引起了大众对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试想,同样能治人病的格列宁在国内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天价药”,而来自印度的仿制药却可以使老百姓基本上可以负担得起,当然,这之间的纠葛不再过多赘述,而医药企业虚高不下的销售费用更是引人深思。
在中国制药网上,根据医药地方台从同花顺数据统计,有145家药企公布了2017年销售费用,其中108家药企销售费用超过亿元,5家药企超过40亿元,这其中,上海医药销售费用74.11亿元,复星医药销售费用57.91亿元,恒瑞医药销售费用51.89亿元,华润三九销售费用47.50亿元,白云山销售费用42.86亿元。
那么如此之高的销售费用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定义,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对于医药行业而言,销售费用中占比最大的应当属广告包装费以及业务推广费了。一定层面上而言,医药行业鱼龙混杂,研发成本低的原因在于医药企业抓住了老百姓的微妙心理,对一些市面上基本已经研发出来满足生理需求的药物进行二次加工或者仿制,炮制出一批“换汤不换药”的药品,在其功效上夸大其辞大吹特吹甚至是“忽悠”老百姓购买药品,;而在其他方面显然也存在药企与医院药店之间的灰色收入等因素。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A股市场中不少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销售成本与研发成本的比重设置显得并不合理,而对于不少A股上市医药企业,其销售成本比例竟然占比50%乃至60%的水平,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然而,过于重视销售,而忽略了研发,实际上也是拉开国内医药企业与国外医药企业的竞争差距,而在研发成本投入不够的背景下,实际上也会导致不少国内医药企业缺乏了竞争意识、缺乏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此也会不断拉开与海外医药企业之间的距离。很显然,通过之前的长生***以及近期的社会舆论,会或多或少引导医药企业重销售的状况回归理性,但注重研发、提升研发投入,更需要系列的改革举措给予配合推动,同时仍需要考虑到研发人员、医生、医院以及医药企业之间的各自利益关系,如何做好均衡化处理,并不打击他们的研发积极性,这或许也是不少医药企业急需要改善与完善的地方。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中国药企其实不强势,真正强势的是医生。
国内的药企,主要是凭借仿制药过日子,因为自己研发新药品成本太高,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后还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在是划不来,还不如等欧美的药品专利到期后,直接仿制再上市销售。所以大家都不重视研发,反正只要能仿制,日子一样过得还不错。
这么做的后果便是,大家都去搞仿制,药效也就都差不多,没什么特色,说白了就是,同质化竞争。
当一个市场的产品变成同质化竞争后,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人,便到了销售渠道的手中。具体到医药这个市场的话,便是医生,因为他直接决定了给患者开什么药,他说给开A厂的药,那就绝对不会给开B厂的药。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药企必须拉拢医生,而且一旦竞争对手给医生给出了更高的价码,自己必须跟进甚至进一步抬高,恶性循环之下,销售费用当然便一直在猛增了。
所以说,中国药企的销售费用,大多都花在了开拓医院、拉拢医生和维护渠道关系上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产汽车品牌营销费用占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产汽车品牌营销费用占比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