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产日产电动汽车品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产日产电动汽车品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纯电轿车领域,比亚迪可以力压日产吗?
不请自来😅,中国的纯电车领域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么肯定会战胜日本。请看一则新闻
这则报道是强有力的回答,众所周知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就是电池的续航。这款比亚迪电动大巴K9***用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充满电工况下续航里程达到250公里,K9整车单体电池容量为200Ah,总电量达到324kwh,充电循环次数达到4000次以上。之所以日本要***购说明他们的技术不够成熟啊,实力不允许啊!😂但是我们也想低调啊!但是我们这技术实力也不容许啊!😂😂😂
另外日本选择比亚迪k9还有一项有点,比亚迪电动车不管是客车和轿车都有双向输点的技术。日本的地震活动非常平凡,如果发生灾难的话比亚迪k9就如同一个小型电站。我相信不仅仅是客车,轿车也会碾压日产毕竟实力摆在哪。但是如果人家汽车跟我们比那我们真的是不如人家。所以我们要虚心学习,理想的爱国。
在全球范围来看,纯电动汽车首选就是比亚迪。不要说日产了,纵观全部品牌,每有一个能打的,包括特斯拉。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慢慢往下看:
在王传福领先业界10年以上的超强战略布局下,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的方式,以IT、汽车、轨道交通三大产业群,21个独立事业部,完成了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的完整布局。两万余名工程师,三大研究院,2万余项相关发明专利,使得比亚迪如果愿意,只需要***购钢材(铝材、塑料),玻璃和轮胎,就可以生产出整车。如此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使其在外购零部件的时候,也拥有强大的议价权。网传博世在看到比亚迪自研的ESP系统后,将9代ESP以极低的价格开放给比亚迪使用。举例来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是第二事业部自产,电机是十四事业部自产,电控是汽车工程院带领第十四、十七、十五等事业部自研自产。连科技含量突破天际的大功率高性能IGBT芯片,都是比亚迪宁波工厂自研自产的。而特斯拉呢,电池是日本松下供应,电机来自台湾永源,电控是收购的一家硅谷公司,IGBT来自西门子和英飞凌。
08年北京车展,纯电动汽车F3E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受尽了友商和媒体的嘲讽,然后10年后的2018北京车展,哪家展台上要是没有新能源汽车,都没脸开发布会。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样来自比亚迪,F3DM早在2009年就量产销售,很多车主早早的体验了短途用电,长途混动的DM双模技术。而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从此无法再回到开燃油车的生活,纷纷成为了秦、唐等后续产品的车主。技术上,比亚迪领先全球至少5年,而要是算上规模化成本,起码领先全球10年。也就是说,5年后,可能会有车企造出技术和产品力上与秦或唐相当的产品。但成本和售价会远远高于比亚迪。10年后,才有可能通过规模效应,达到如今比亚迪的成本和售价。如此巨大的优势,就是超前的战略眼光,踏踏实实的技术研发换来的。产业变革没有捷径可走,比亚迪发展过程中淌过的雷,其他企业也早晚会淌一遍。
日产聆风,日产轩逸EV,都是在已有的燃油车平台上,增加电池电机电控而来。绝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都是这种【非原生】的变种产品。包括比亚迪的早期产品,也都***用过这种方式。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布局不合理,三电占用车内空间。比如后备箱缩小,座椅抬高,严重影响使用的舒适度。更可怕的是,整车的配重被严重干扰,车身姿态失调,操控严重下降。比如早期的秦,后备箱里塞了几百公斤的电池,整车重心严重后移。即使更换了超硬的后避震,整车姿态仍然很挣扎。过弯极限很低,根本谈不上操控。日产轩逸等【改装】EV,此类问题更加严重。
而比亚迪从宋和元开始,就是用了平台化的战略,新车开发时就考虑了燃油版、DM版、纯电动版三种技术状态。比如新款唐DM,使用SAE底盘结构,BLP大型新能源车平台打造,电池平整的布局在车底,兼做【压舱物】使用。奔驰挖来的底盘专家汉斯柯克倾力打造的底盘系统,大量使用铝合金元件,兼顾了操控与舒适,获得了车主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与原先基于S6平台改造而来的老款唐相比,简直是脱胎换骨,云泥之别。
所以说,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是完全不同的结构,必须专门打造对应的平台,使用燃油车底盘改造的车,全都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
日产轩逸纯电版能卖过比亚迪吗?
这一代的日产轩逸不知不觉已经推出超过6年了,期间虽然有过多次小过款,但丝毫没有影响轩逸高涨的销量。可能很多人会说轩逸的“没性格”就是其最大卖点,但其实最大卖点还是轩逸一直保持着的高额优惠。而且不单单是轩逸,东风日产现时旗下的所有车型都是靠着巨大的优惠而存活下来。
对于东风日产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多款主力车型像是天籁、奇骏、轩逸都已经多年没有推新,多次小改款也都是无痛无痒,而落后的产品力,就只有靠低售价来弥补了。包括是现款轩逸,12款车型中大部分优惠后的价格都跌破10万元。这样获得的销量,是值得庆幸还是真悲哀呢?显然是后者更甚之。
轩逸纯电:竟是减配聆风
近日,东风日产似乎想改变这个状况,因此就推出了纯电版本的轩逸,补贴后的预售价为16.6万元,把轩逸的售价区间一下子从10万元左右,拉到了接近17万元。
其实就轩逸纯电版本的技术来说,非常简单,就是用简配日产聆风车型的动力系统,再套上选款轩逸的车壳。何为简配聆风的动力系统?从数据便能得知,无论功率、扭矩、电池容量还是续航都要比全新一代聆风低不少。另外在聆风上的两大卖点——e-Pedal电门踏板和ProPILOT自动驾驶技术,在轩逸纯电版本上也难以找到。虽说以轩逸纯电的售价,配置、动力系统上的减配是情有可原,但毕竟电动车并不同于燃油车,不是用低售价就能弥补所有缺点,在实用性已经远不如燃油车的前提下,配置的缺失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该车型的认可程度,要知道聆风在海外能够热销,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装配了很多先进配置。
纯电、插电、不插***品对比:轩逸纯电卖点不足
中国每个月有几十万起交通事故,薄铁皮车在时速40公里碰撞导致人身首分离,一命呜呼,40公里速度就是市内行驶速度,普通公路行驶速度。合资车减配严重,日本车减配世界一流,薄铁皮,纸糊的车,开薄铁皮车就随时准备被撞死。一辆国产车轻松撞散几十辆薄铁皮车。这几年国产车在进步,合资车在倒退--减配。国产车质量比合资车好,国产车开十几年无故障。
轩逸的纯电版想卖的过比亚迪除非价格有优势,说白了就是得比秦ev更便宜,否则靠什么竞争。
从流出的数据来看,轩逸使用的是一台最大功率80kw的电动机,最大续航里程 或 达到三百公里,还只是待定,而且很多配置还是选装,比如天窗、后摄像头、LED大灯等,想来比日产的尿性入门级配置还是会很低。
而比亚迪秦ev,目前有ev450版,综合工况续航轻松过400,其次还有ev300、插电混动,产品更丰富、可选范围更大,还有秦pro也已经面世,颜值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ev车型使用的是一台最大功率160kw、最大扭力310牛米的前置单电机,超越轩逸ev一倍,而且整车智能化已经很高,配置相当丰富。
所以说轩逸对比比亚迪秦,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除非是价格,但是即使是小日本的品牌也是合资,价格比秦想来只会更高,哪怕一样的价格它也没戏,销量可想而知。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产日产电动汽车品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产日产电动汽车品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